>>您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24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 見證75年 與共和國同行
        長風浩蕩
        ——寧夏沙海變綠洲的時光印記
        2024-10-09 07:17:12   
        2024-10-09 07:17:12    來源:寧夏日報

          手繪 李雪

          編者按

          綠風盈袖,沙地生金。昔日荒漠,如今你還認識嗎?

          75年時光荏苒,從一棵樹,到一片“?!保钦l在默默堅守?從驚動世界的麥草方格到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治沙之路如何科學延續?從防沙治沙,到用沙親沙,又發生了哪些動人故事?在“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時代號召下,新的綠色奇跡不斷書寫。

          長風浩蕩,跟隨風的腳步,一起探尋,寧夏與沙的故事!

          第一篇章

          三面環沙 綠色奇跡

          寧夏,三面環沙。一代代治沙人前赴后繼,從上世紀50年代起奮斗至今,不僅實現“綠進沙退”的矚目成就,更是將這個曾經備受風沙侵害的地方“爆改”成了塞上江南。

          荒漠上的綠色敘事

          時間回溯至幾十年前,荒漠化威脅著寧夏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大漠無邊,面對這樣的挑戰,寧夏人民沒有退縮。寧夏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以鹽池縣、沙坡頭區、靈武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為重點,持之以恒地推進防沙治沙工作。

          20世紀50年代,被譽為“治沙魔方”的草方格誕生于寧夏中衛沙坡頭,守護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歷經四代治沙人的探索,寧夏總結出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樹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五帶一體”防風固沙體系,確保了這條世界上首條通過高大流動沙丘的沙漠鐵路的暢通無阻。

          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斗,讓寧夏率先成為“人進沙退”的省區,全區森林覆蓋率由“三北”工程建設之初的2.4%,提高到現在的11.3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35%提高到56.8%,連續20年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

          這樣的治沙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06年起,寧夏“外輸”防沙治沙技術,2019年寧夏建立全國首個省級林草局與聯合國相關組織共建的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及技術培訓中心。5年來,68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225名技術人員和官方代表來寧學習荒漠化防治經驗,傳播防沙治沙的中國智慧。

          黃河邊的治沙新篇

          昔日的荒漠化土地逐漸披上了綠裝,一片片綠洲新生。茫茫沙地上,寧夏人民在“用好沙之利”的發展之路上探索向前。

          沙湖景區因一半沙漠一半湖水的獨特自然景觀被譽為“塞上明珠”。經過多年的系統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沙湖的水質得到了顯著提升,吸引了多種鳥類棲息繁衍。如今,沙湖已成為西北的“鳥類天堂”,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寧夏,這樣改變“沙”、又被“沙”改變的例子,舉不勝舉。黃河流經寧夏境內的最后一個村落銀河村,則是另一個生態修復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村子東靠黃河,擁有約1萬畝的銀河灣濕地。過去由于村民的種植和放牧導致濕地沙化嚴重。2009年,銀河村開始推動濕地保護和恢復。如今,濕地內監測到近6000只灰鶴以及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同時,銀河村還打造了集生態、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銀河灣生態旅游度假村,帶動了村集體及村民的收入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防沙治沙好比滾石上山,絲毫不能放松懈怠。作為祖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寧夏牢記囑托,把呵護好“一河三山”作為謀劃改革發展的基準線,聚焦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奮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綠染荒漠夢,未完待續。

          第二篇章

          足跡深深 沙海一生

          在寧夏人民奮力建設美麗家園的歷史長鏡頭里,貫穿了人與沙的纏斗、黃與綠的交鋒、從荒蕪向生機的漸變。

          即使在寸草不生的角落,仍有反復試煉的勇氣:那是不歇的腳步,是不撤的決心,是不屈的意志。

          憶往昔:茫茫沙海 戰天斗地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跑,抬腳不見蹤?!边@是一首鹽池縣百姓口口相傳的歌謠,描述了30多年前的樣子。

          1980年,白春蘭來到鹽池縣花馬池鎮名叫“一棵樹”的村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鹽池縣75%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我不相信這個地方不養人!”望著茫茫沙丘,白春蘭決定和丈夫一起在幾公里外的平整沙地植樹種草。有時狂風驟起,剛栽下的樹苗就被風吹倒,夫妻倆忍受沙礫打臉的疼痛,將樹一棵棵重新栽起來,樹苗被沙土埋住了,夫妻倆就跪在地上用手扒出來……

          與沙漠鏖戰的不止白春蘭夫婦。在平羅縣陶樂治沙林場,人們也把汗水灑在茫茫沙地。喝著碗底都是沙子的水,吃著蒙了一層沙的干糧,陶樂林場治沙人曾平回憶起曾經的工作環境,似乎依然能咀嚼出粗糲的苦澀。

          1989年,曾平轉業來到了當時的寧夏陶樂縣園林場?!澳莻€時候,外面刮大風,家里刮小風,風沙刮得家里到處是土。”曾平回憶,起初,植樹的工作最難的不是“種”,而是“運”。因為沒有路,只能徒步從一公里外的地方將樹苗背進林場,從早到晚,治沙人的一天都要在這里度過。

          “這林場一進一出太遠了,渴了只能就地燒水喝,泡好的方便面里沾上沙子,在湯里淘一淘也就吃了?!痹秸f,最苦的時候,就是冬天下雪。栽樹的黃金時期并不長,就算下著大雪,也要把樹苗栽下去。治沙工人們用背簍背上樹苗,踏雪進入林場,先挖雪再挖土,他們毫不退縮,咬牙堅持。

          立誓言: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自建立防沙林場至今,累計完成治沙造林近70萬畝,構筑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至30公里的“綠色長城”。

          “20多年前風沙漫卷,林場也是沙場?!睍r任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王有德立下誓言:“寧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后。”

          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微薄的收入,讓很多治沙工人望而卻步。為了讓更多的人投身到治沙工作中,王有德大力推行改革,砸掉“鐵飯碗”,讓職工干多少活,掙多少錢。不僅提升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也讓職工的收入有了明顯改善。

          “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做出改變,才能讓后人不受風沙的苦?!笨粗缃翊笃驯恢卫淼纳衬?,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感慨萬千。

          2007年,唐希明在中衛市治沙林場工作時發現,沙漠表面的流動特性讓沙子很容易流失水分,用鐵鍬挖的深坑也很快會被干燥的沙子回流,使得種下的樹苗根部吸收不到水分,無法耐受夏季的高溫,容易干死。

          “既然不能挖坑,那就直接把樹苗‘扎’進土壤里?!蓖ㄟ^不斷的實驗摸索,唐希明發明了“干”字形鐵制植苗工具,利用一根長棍卡住樹苗的根系,用腳一踩直接將樹苗的根系“扎”進50厘米深的濕沙層,這樣不僅栽苗速度快,還不用灌水,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成活率。

          向未來:遍歷山河 人生值得

          幾十年篳路藍縷,一代代人治沙不止,讓綠色不斷延伸。

          王有德退休后,依然為治沙事業貢獻力量。他通過社會力量募集資金,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從事荒漠治理、生態修復事業。

          如今,唐希明指導當地農民組建了一支300余人的治沙隊伍,在治理寧夏沙漠的同時,赴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治沙造林并傳播技術,為西北地區荒漠化治理作出了貢獻。

          經過多年的治沙工作,白春蘭依靠治沙踏上了致富之路,綠色給予了她回報,她也成長為掌握10多項治沙技術的“土專家”。

          如今的陶樂治沙林場,由昔日的荒漠變成了綠洲,實現了“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巨大轉變。

          夕陽西下,沙海爍金。

          第三篇章

          智鎖流沙 共望青綠

          寧夏曾經受困于沙,如今,寧夏人民用汗水與智慧走出困境,以“土方法”結合“黑科技”,走上善治善用沙漠的新道路,在沙漠中繪制著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畫卷。

          麥草成網鎖流沙

          20世紀50年代,騰格里沙漠前沿的沙坡頭地區風沙肆虐,沙漠一度逼近到距離中衛城區僅5公里處。沙不僅滲透進當地人生活的每個縫隙,還威脅著包蘭鐵路的正常通行。

          為了破解這一世界難題,1955年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建立,五湖四海的科研人員和中衛人民一起摸索治沙之路。第一代治沙人經過無數次嘗試,終于找到了最有效,應用最久的治沙辦法——麥草方格治沙法。一個個1米x1米的草方格“鎖住”了流沙。

          1988年,草方格治沙法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機械力量進沙漠

          人工鋪設效率低,成本高,在“土工具”的基礎上,機械治沙工藝成為新趨勢。

          曹淑芳今年56歲,是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黑林村村民,從扎下第一個草方格到現在,她已經干了8年,沙漠上鋪設麥草方格的工人大多和她年齡相仿。曹淑芳說,在起伏的沙丘帶,現在用機器編好的草繩鋪方格,比以前快多了。

          曹淑芳說的“機器”,是草方格沙障所用刷狀網繩的生產裝置。這個滾筒式編織機能直接將秸稈和繩子扭轉制作成瓶刷一樣的刷狀草繩,依據風沙運動規律,工人直接在沙地上鋪設草繩,無須壓埋,工作效率比過去人工扎草方格提高60%,治理成本降低10%以上,草方格的使用壽命也從3年延長至6年。

          治沙也有“黑科技”

          從空中俯瞰騰格里沙漠,百萬畝草方格是沙漠身上的“格子衫”。每個格子都是這件“外衣”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格子也有自己的生態系統。

          在長期野外觀測和試驗中,科研工作者發現,麥草方格沙障里出現的灰黑色、綠色的像殼狀的生物體如一層薄膜,能夠將流沙牢牢“鎖住”,這些殼狀的生物體學名叫生物土壤結皮。自然條件下,生物土壤結皮形成需要10—20年時間?,F在,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的科研人員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成功“解鎖”人工藍藻結皮固沙技術。只要在草方格里噴灑人工培養的藍藻液,1—2年時間便可形成穩定的藍藻結皮層,為沙漠穿上“藍藻戰衣”,自然鎖沙。

          “黑科技”也應用在鞏固修復成果的日常巡護工作中。近年來,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運用無人機播種等現代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植被覆蓋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治沙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隨時掌握“風吹沙動”。

          從傳統的麥草方格,到如今的人工藍藻結皮,寧夏治沙方法不斷演進,治沙經驗走向世界。下一步,我區將持續鞏固荒漠化治理成效,探索實施“林光互補”“草光互補”“藤灌結合”生態修復產業模式。

          第四篇章

          狂沙吹盡 萬業欣榮

          縛黃沙,望青綠,萬業始向欣。沙地瓜菜、經果林,呈現蓬勃生機;光伏板發電,“綠能”點亮沙海;沙漠特色游,帶來新奇體驗……以時光為軸,歷經大半個世紀的奮斗,在寧夏,人與沙正建立一種全新的關系。

          荒沙灘上煥新顏

          秋日的午后,中衛市沙坡頭區南山臺揚灌區的寧夏弘興達果業有限公司蘋果種植基地,成熟的蘋果掛滿枝頭,綠樹紅果,連片成蔭,果香浮動。很難想象,十幾年前這里的流動沙丘還有二三十米高,風沙不僅阻擋了當地人的門窗,也阻礙了他們的致富之路。治沙、造林是這里村民發展的希望。

          背著稻草進沙漠,扎草方格、種草種樹,治沙的村民磨掉了幾層皮,直到2016年,這片荒沙灘得到了治理,村民們家家戶戶種起了蘋果樹,果樹一年一年長大,曾經的荒沙灘成了滿眼青綠的“花果山”。因為沙土的特性和當地獨特的氣候資源,這里長出的蘋果顏色鮮、口感好,如今已成功打造了“南山陽光”“弘興達”等品牌。

          從飽受沙之害到享受沙之利,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的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村民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起,廟廟湖村的149座現代化溫棚、兩個肉牛養殖園區相繼建起,“現在村子大變樣,環境變美了,創業的機會也多,不怕掙不上錢,未來一定不錯!”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馬宏禮堅信,治沙帶來的變化,不僅是沙漠變綠洲,更燃起了年輕人回到故鄉創造美好生活的希望。

          沙海深處涌“綠能”

          只要天氣晴朗,在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220余萬塊光伏板就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伏板下,草方格里梭梭、沙柳、檸條、花棒等防沙固沙植物吐露著新芽。

          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沙漠光伏探索出新能源與生態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國能集團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項目通過治理,植被覆蓋率從0%—5%增加至15%—25%。同時,該基地一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并網發電后,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18億千瓦時,實現了光伏發電與生態修復協同發展。

          “板間種植通過‘草光互補’放大了防沙固沙、植被恢復等生態效益和環境價值?!碧葡C鞲嬖V記者,中衛將探索“光伏+藥材種植”,在光伏板間試種500畝梭梭、肉蓯蓉、四翅濱藜等沙漠藥材,防沙治沙與經濟效益融合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包S沙變綠電”“黃沙穿金衣”的夢想漸成現實。

          詩與遠方啟新程

          鹿鳴啾啾,成片樹蔭下,一頂頂帳篷在草地邊散開,大人靜坐閑聊,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嬉鬧,和小鹿玩?!@里是位于靈武市白岌灘防沙林場的青綠蒔光鹿營地,曾經只有風和沙,如今,綠色營地風景如畫。

          “沙漠變成綠色營地,增收的同時,也讓更多人親眼見證這一巨變,讓更多人享受到治沙造林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卑揍┓郎沉謭龃笕芾碚靖闭鹃L馬國棟說。

          在以沙漠游享譽全國的中衛沙坡頭景區,剛過去的夏天,“青春漠漠搭”沙漠營地的歡笑聲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中回響。四大主題帳篷營地、1018頂嶄新帳篷迎來八方客人,共同奏響一場穿越時空的交響樂,沙漠音樂節、藝術節各類活動層出不窮,讓沙漠游的精彩超出想象。據統計,2016年至今,中衛市旅游收入達386.6億元,接待游客5306萬人次?!包S沙戈壁”如今已成“黃金綠洲”。

          在寧夏,沙漠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如今已放下肆虐的姿態,回歸自然的模樣??裆炒当M,荒漠變綠洲,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的沙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態勢,沙漠生機無限。(記者 王海英 李濤 邵珍珍 毛文靜 劉祥 王娜)

        【編輯】:王小梅
        【責任編輯】:楊麗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校园自拍都市|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下载|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91嫩草亚洲精品| 亚洲噜噜噜噜噜影院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亚洲国产人成网站在线电影动漫|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麻豆|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亚洲欧洲国产视频| 2020年亚洲天天爽天天噜|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亚洲日韩涩涩成人午夜私人影院|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